杜鹃花的病虫害防治方法

作者: meilin
位于: 园艺花卉

杜鹃花的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如下:

褐斑病的危害及防治

又叫叶斑病,主要发生在杜鹃花的叶片上,染病的叶片初现红褐色小点,而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多角形的病斑,并呈黑褐色,后期病斑中央变为黄白色或灰白色,边缘深褐色,但品种间有所差异,病斑表面生出许多黑色或灰褐色的小粒点及霉丝,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,导致叶片枯黄,早落。此病是由杜鹃尾孢菌侵染所致,病菌在病叶或病残体上越冬。

翌年春季气温回升,随风传播。一般4~5月开始发病直至12月病害停止蔓延。温室盆栽的杜鹃终年均可发病。高温、高湿条件下,有利于病害的发生。在微碱性和排水不良的黏质土壤上生长的杜鹃容易发病。西鹃比春鹃较易感染此病。

防治方法:经常保持土壤湿润、疏松,防止积水;常施硫酸亚铁以维持土壤酸性;及时清除病叶和病落叶,集中烧毁;植株间保持通风,透光,降低湿度,以消除发病条件;在植株展叶时,每隔半个月喷洒1:1:120的波尔多液1次,连续喷3~4次即可见效;发病初期喷70%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~800倍液,每周1次,连续喷2~3次,可有效杀灭病害。

叶肿病的危害及防治

又叫饼病,是杜鹃常见病害之一,主要危害杜鹃花的嫩叶、新梢、幼芽及花。染病初期,病叶出现淡绿色、凹陷、近圆形的病斑,叶背略带淡红色,肥厚重大,随后形成球状凸起的瘿瘤,呈黄褐色至红褐色,上面生有白色粉状物,最后导致病叶枯萎脱落。

嫩芽受害后变成球形的瘿瘤,花朵被害后花瓣变厚呈肉质、蜡质不规则形状的瘿瘤。新梢被害在顶端形成瘿瘤或丛生的肥厚叶片,常引起枯枝。病原菌有杜鹃外担菌、半球状外担菌、日本外担菌3种。病菌在植株病组织内越冬,春季借助气流传播,喜低温和高湿,一般在月均温度15~20℃,相对湿度80%以上发生和蔓延。因而,在多雨、阳光不足,植株密集,通风不良时易发生此病,每年3~5月发病严重。

防治方法:及时清除并销毁病叶、病枝等,以防止病害传播和蔓延;春季杜鹃移出温室后,应放置在通风、透光处养护,不宜摆放得过密;发芽前喷施1%波美度石硫合剂,以杀灭越冬的病菌;展叶期间,可喷施2%波尔多液,或0.5%波美度石硫合剂2~3次,7~10天喷1次。

小叶病的危害及防治

是杜鹃花中危害较大的一种常见生理性病害。发病植株早春发芽较晚,新生叶簇生于枝顶,叶片明显变小。轻者病株下部另发新芽,叶色不均,变形。重者叶片只有正常叶片的1/5左右,叶面呈黄绿色或脉间黄色,叶片质地硬而脆,叶片不展,叶缘反卷。病株根系有腐烂现象发生,生长势弱,很难形成树冠,叶芽与花芽明显减少,花小甚至不开花,有时全株枯萎死亡。

导致杜鹃小叶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3种,一是缺肥,尤其是缺氮或锌;二是土壤黏重,排水不良,引起根部腐烂;三是管理不当,特别是高温闷热、通风不良条件下易发病。

防治方法:重在改善土壤结构,精心管理。首先,盆土不能积水,尤其在冬季不能过涝,浇水要干湿交替。盆栽不宜用深盆、大盆、瓷盆,宜选择适宜的素烧盆。

种植2~3年后要换盆1次,换盆时间以8~9月为宜。其次,要精心管理,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,避免植株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中生长。营养生长期保持11~25℃,生殖生长期15~25℃。施肥要薄肥勤施,春季以氮肥为主,秋季以磷、钾肥为主。第三,开春萌芽前,喷洒40%的久效磷2000倍液,每半个月1次,连续3~4次,既可防治小叶病,还可有效防治害虫。秋后每平方米土壤中可喷施0.05%的硫酸锌1.5克。

疫霉根腐病的危害及防治

侵染杜鹃的根系及根茎部,发病初期营养根先出现坏死,地上部分生长不良,展叶比正常植株迟,叶片变小无光泽、发黄,老叶早衰脱落。发纸数量少,新梢纤细短小,比健康植株明显瘦小。主根及根茎受害变为褐色腐烂,表皮常常剥离脱落,地上部分叶片凋萎下垂,以致全部枯死,病原为樟疫霉。

病菌以厚垣孢子、卵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,由水流、病土及有病苗木传播。土温在15~28℃的范围均可发病,尤其以22℃最适宜,土壤温度是该病发生轻重的关键因素。土壤排水不良或严重积水容易加重该病的发生。

防治方法:生长季节及时拔除病株,减少侵染来源,彻底清除病残体,并清除污染土壤,进行消毒处理;改善栽培条件,选择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栽培杜鹃。无土栽培时可选用树皮堆肥作为基质。

树皮与河沙的混合基质明显比泥炭和沙质的混合基质发病率低;土壤和基质可采用日晒、热蒸汽、药剂等消毒,药剂常用敌克松、氯唑灵等,灌施或土壤混施均可;在发病前喷洒27%铜高尚悬浮液600倍液或47%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;发病初期喷洒70%乙磷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69%安克·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。

缺铁性黄化病的危害及防治

是杜鹃栽培中较常见的生理性病害,多发生在嫩枝新梢上。发病初期新叶叶肉褪绿变黄,叶脉仍为绿色,形成绿色网纹状叶片,随着病情的加重,除较大的叶脉外,全叶变为黄白色,严重时,由叶尖、叶缘向内发生焦枯,以致叶片早落。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缺少必需的铁元素,叶绿素不能合成,因而植株发黄。

防治方法:定期补充铁元素,可用0.2%~0.3%的硫酸亚铁作叶面喷洒,或每20天施用1次矾肥水,其配置方法为硫酸亚铁2.5~3千克,豆饼5~7.5千克,粪肥10~15千克,加水200~250千克,约经过1个月的腐熟即可使用,使用时再稀释1倍;也可用1份硫酸亚铁、5份饼肥或蹄片、100份水混合制成;将杜鹃种植于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中。

叶枯病的危害及防治

主要发生在杜鹃的老叶上,也可危害其嫩叶。病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处发生,形成不规则叶缘,且导致叶尖干枯,严重的达叶片的1/2~1/3。

病斑呈黄褐色,病部与健康部分界限明显,边缘色稍深,上面生有黑色小粒点。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叶片。受虫害或缺铁导致生长衰弱的植株,病害较重。严重发病的植株叶片大部分脱落,以致植株长势衰弱、花蕾发育不良,甚至影响下一年花蕾的数量。

防治方法:清除病叶,集中销毁,同时保持通风透光,避免湿度过大;发病期间可喷洒70%代森锰锌500~600倍液,或25%敌力脱2000~3000倍液。

军配虫的危害及防治

又叫冠网蝽。其若虫和成虫群集在杜鹃花的叶片背面刺吸汁液,致使叶片正面出现小白点,严重时出现白斑或整个叶片变白,叶背呈锈红色,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,使植株生长缓慢,影响观赏性。军配虫一年约发生10代,世代重叠,几乎全年可见,7~9月危害最重。

防治方法:初期少量虫害时可人工捕杀,或摘掉虫叶销毁辉,并及时清除落叶或杂草,消灭越冬虫源;选择阴凉通风的环境栽培杜鹃;大量发生时,用80%敌敌畏乳油或50%锌硫磷乳剂,稀释1000~1500倍,或每盆用3%呋喃丹颗粒剂5克左右,分3穴施入5厘米的盆土中;也可选用40%的乐果乳油2000倍液、50%杀螟松2000倍液、50%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~700倍液、40%久效磷乳油2000倍液、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~4000倍液喷杀,每周1次,连续2~3次即可见效。

三节叶蜂的危害及防治

是杜鹃的主要虫害。幼虫孵化后3~5小时开始取食,先从靠近叶柄基部的叶缘取食,逐渐将整个叶片吃光,仅留下主脉或部分叶尖。幼虫喜欢吃生长良好的嫩叶。老树的幼虫钻入土中结茧,也有在地表落叶层结茧化蛹的。该冲在环境潮湿、管理不善、杂草丛生的丛状杜鹃花中发生较多,盆栽杜鹃则很少发生。

防治方法:及时清除杜鹃周围的杂草,减少虫害发生的可能性;在幼虫期喷洒50%杀螟松乳油5000倍液,80%敌敌畏1000倍液,2.5%溴氰菊酯5000倍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