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审美距离?会给作品带来哪些影响?

作者: meilin
位于: 休闲娱乐

审美距离(或美学距离)是一个文学术语,用来描述观众对故事的情感投入。它可以指任何媒体上的故事,包括小说、舞台剧、电影、漫画书、甚至具有强烈叙事内容的视频游戏等。专业故事讲述者可以通过各种能让观众认同或同情这些角色的技巧,增加他们对故事的参与。对那些渴望讲故事成功的人来说,理解这些技巧很重要。一些作家还会刻意增加观众和角色之间的审美距离,以此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其他方面。

戏剧结构的心理学和技巧已被研究了几个世纪。在早期,人们发现,如果至少有一个角色被观众认同,观众会更加情绪化地参与到故事中。当观众强烈地认同一个角色或人物时,他们会仿佛自己感同身受一样的经历故事的情感起伏。这被视为很近的审美距离。对于很多故事类型来说,这是最理想的,作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创造这种效果。

有很多技巧可以缩小观众和特定角色之间的审美距离。其中一种方法是让角色来自自然会引起同情的背景,如贫穷或失落等。例如,把这个角色变成孤儿。如果一个角色的某些方面被特定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共享,就被叫做“普通人”。第一人称叙述也是将观众吸引到故事中的有效手段。它向观众传达一种即时性的感觉,让他们能以角色的视点体验故事的事件。

任何会提醒观众故事不真实的事情都被视为违反审美距离。这通常是无意的,是由一些问题造成的,如在小说中出现的不现实对话或电影中的低成本特效等。在任何情况下讲述扣人心弦故事的能力是一个优秀讲故事者的标志。事实上,许多成功的电影人之所以第一次获得关注,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吸引观众,拉近与观众的审美距离。然而,讲故事者有时也会因为刻意的理由而增加审美距离。

德国著名剧作家贝托尔特·布莱希特开创了一个被他称为“距离效应”的过程。例如,演员可能直接以角色向观众讲话,这样观众就不能再扮演公正观察者的角色了。布莱希特认为这种效果能让观众分析他们所看到的,而不是像大多数作家想要的那样,在故事中“迷失”。他的希望是,这将揭示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,并激发观众寻求现实世界的解决方法。在现代电影、电视和戏剧制作中,向观众讲话的角色的效果被称为“打破第四堵墙”。

相关文章: